科技赋能 文旅添彩:上林“一粒米”的全链振兴路
盛夏的上林,白圩镇万亩垌稻田翻涌金浪,收割机与农户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丰收序曲。这份喜悦的背后,是上林县精心擘画的大米全产业链在高效运转——从田畴到餐桌,从种植到文旅,“一粒米”的价值在闭环中不断跃升,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科技筑基从“好苗”到“优粮”的品质溯源
走进白圩镇朝韦村现代化育秧基地,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控着每一株秧苗的“生长摇篮”。这里培育的秧苗,抗病虫害能力与成活率双提升,年供应能力达2万亩,为源头品质把控立下“第一道关卡”。统一供种、统一育秧,再由大米加工厂保底价收购,形成‘育秧-种植-收购’闭环,让农户种得放心。
“我们培育的优质秧苗会提供给农户种植,从源头保障稻米的品质。”上林县振林农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黄文昌介绍道,在万亩垌核心种植区,绿色栽培技术与科学水肥管理并行,确保水稻在优良生态中生长,为高品质稻谷打下坚实基础。
规模提效 机械化与标准化的“双赢”实践
白圩镇万亩垌的规模化种植,是上林县水稻生产的典型代表。成片的稻田便于机械化作业,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农户的劳动强度。这种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更保证了稻谷原料的稳定供应。
“现在种水稻轻松多了,大型机械一来,收割又快又干净。”白圩镇的农户熊大哥笑着说。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效益,让更多农户愿意加入到标准化种植的队伍中,形成了良性的生产格局。
加工增值智能升级点亮“黄金产业链”
现代化的加工生产线是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在振林农投大米加工厂,5台大型烘干设备日处理稻谷200吨,智能化温湿度调控让稻谷烘干不再“看天吃饭”,为后续加工锁住最佳品质。振林农投投资2500万元打造的现代化大米精加工中心,建筑面积达4068.55平方米,配备了先进的加工设备,该项目获得了2022年粤桂协作资金1600万元的重点支持。通过色选、抛光、分级等12道精细工序,实现日处理60吨、年加工1万吨的产能,“先进的加工和烘干设备,让我们的大米品质更有保障。”黄文昌表示。精细化加工让上林大米在市场竞争中“底气十足”。
渠道破冰线上线下共拓“品牌朋友圈”
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上林大米的销售渠道也在持续拓展。振林农投设立电商团队,在主流平台开设旗舰店,并借力直播带货,让消费者直观感受“从稻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产业链的成熟推动销售端创新突围,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线下市场已覆盖广西及周边省份,凭借优良的品质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完善产业链布局,同时通过电商新渠道,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上林的优质大米。” 黄文昌说,多元的销售渠道,让上林大米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农旅融合“稻花香里”激活乡村新动能
上林美食颐养,物华天宝,是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徐霞客在游记中赞誉上林:“风气含和,独盛于此;土膏腴懿,生物茁茂,非他处可及也”。
依托万亩稻田的田园风光,上林正书写“农业+旅游”的融合新篇。春季碧绿如毯,秋季金浪翻滚,稻田四季皆景,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地”。
更值得期待的是,正在筹备的上林米立方文化产业园,将集文化展示、农事体验、研学实践于一体——从水稻育秧生产区到柴火厨房体验,从特色美食文创到微田园耕作,这里将成为展现上林乡村魅力、延伸旅游产业链的“新地标”,让“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景象不仅能带来粮食丰收,更能带来旅游的红火,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如今的上林大米产业链,已实现“种、产、加、销、旅”环环相扣、协同增值。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更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未来,上林县将持续深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依托粤桂特色农产品产业园等平台,推动品牌化、规模化发展,让这条全产业链不仅是“价值链”,更是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共富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