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市场形势分析与走势展望
我国农产品市场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后触底和短暂的低迷后,逐步回升,总体运行比较平稳。但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平稳运行的格局被打破,高点不断提升,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由于俄罗斯小麦减产四层为“引信”爆发的涨势形成默契。特别是十月国庆节后,美国农业部月度报告发布,大幅调低产量和库存,为已经启动的农产品市场火上浇油,再加上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农产品市场愈加兴奋,这一点在期货市场表现足以说明问题。小麦、玉米价格不仅创历史,且远远将08年的高点踩在脚下。
现货市场,早籼稻甫一上市,价格就高开高走,等到中、晚稻上市,特别是晚稻上市,收购市场几乎失去控制,用一天一个价形容也不为过,黄花粘超过135元∕百斤,外引超过155元∕百斤这景象颇有93、94年的味道。直至“国16条”等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措施出台,农产品市场开始逆转,稻谷市场也一样,首先是广东市场大米价格暴跌,产区的稻谷收购市场也开始下跌。普通晚籼稻收购价从123元∕百斤跌至115元∕百斤。拍卖市场的成交率和价格也在回落。期货市场,早稻的走势就像过山车,波动超过200点。
受政策影响,农产品期货均有相当幅度的下跌,早稻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资金撤离对期货产生了巨大影响,价格从一轮高点下跌了280点,交易量从高峰的300万手下降到50万手。与国内农产品走势比较,国际市场又一次形成默契,几乎抹去十月的涨幅,这其中爱尔兰财务危机导致美元大幅反弹是一个诱因,也受中国货币紧缩政策和政府干预价格影响。可见,国际、国内的农产品市场已是一个交互影响的市场!此次稻谷价格下滑,究其原因,第一是11月来稻米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甚至一天一个价格,批发商备足了大量的库存,但大米需求相对平稳,米市处于供大于需却价格高位上涨的状态,本身就存在回调风险;第二是产区“稻强米弱”影响,米厂加工利润持续在低位甚至亏损线上徘徊,为保证利润,企业开机积极性不高,压库存等待稻米价格接轨的现象普遍。从这两点来看,中晚籼稻米价格一直处于“高位不胜寒”状态,持续大幅暴涨背后本身就存在回调风险,政策的出台只是从心理上提前点燃了这根导火索。
未来稻谷市场的走势究竟怎么演变,是走势拐点已现、将不断走低,还是经历反复消化利空消息后继续上涨,抑或是维持在相对高位的价格区间运行直到下年度作物生产形势明朗再打破平衡?
我们认为,稻谷市场拐点已现、未来将不断走低的可能性不大。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
一、货币、财政政策的作用
这个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国内、外超发货币产生的过多流动性问题。从目前的趋势看,M2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扩大。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达到69.64万亿。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26.866万亿计算,超发货币近42.774万亿元。欧盟应对南欧债务问题,就实施了5000亿欧元救援计划和欧州央行直接购买债务计划,日本央行构建5万亿日元资金池购买公债作为担保资产计划,而从美国收紧流动性操作来看,也是遥遥无期。我国最近已现流动性收紧信号,但是,去年投了10万亿信贷,今年7.5万亿面临突破,再加上美国印钞机开动,流动性怎能不泛滥呢?何况中国出口赚来的外汇由政府结汇,人民币货币发行基本上是依据外汇占款来施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防通胀成为关注焦点,紧货币、松财政也成为看点,中国的宽松将更多的体现在财政政策上,预期流动性趋紧是确定的,但流动性基数已经很大,市场是不缺钱的。货币的效应,看看美国道琼斯股票指数的走势就可明白,美国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硬是将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下跌通道打破变为一个上升趋势的买入点。
二、粮食市场的供给形势
今年,我国粮食的产量公布的信息,坊间普遍持怀疑。对于早籼稻,政府公布的数据是减产6.1%。晚籼稻呢,到目前为止的说法是平产或略有增产,昨日江西省农业厅公开的数字是增60万吨。但从我们微观产区的调查得到的信息,是晚稻比早稻还要糟,而且质量也相当次。我们相信,减产一定会在今后的市场体现出来,就像1997年我国玉米减产,尽管其他农作物仍在经历熊市,但97年玉米却一枝独秀。高估产量的后果也许在当年的市场不能反映,一旦真实的信息被市场消化一定会在以后的市场价格表现出来,今年玉米价格的不断刷新历史,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由于上年度高估了产量,尽管今年收成好,市场却并不理会,不断推高。近日,我们注意到发改委的文件中提到棉花、玉米等作物缺口较大,这样的口径是今年第一些次承认了供不应求的基本实事。说今年在粮食大丰收的情况下价格大幅上涨,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换句话说,粮价上涨,不仅仅是货币问题,将农产品上涨归于热钱炒作也是不负责任的。
当然,我国稻谷的库存是比较充裕的,调控的资源掌握使市场不易失去控制,这是事实。08、09年的临储、托市粮,早晚籼稻国家收了1764万吨,到目前销了964万吨,还有45%没销完。根据官方的消息,称我国粮食存销比不低于40%,这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8%的水平,供应不会有问题。但问题是中国目前的粮食储备体制,带来的储备效率和所起的作用,市场不认同。例如对于储备粮的拍卖销售,各种潜规则在不断被强化,就充分说明问题。
三、上游成本的推动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原材料、能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一直在上涨,这是市场内部运行要素调整的产物,是中国偏低的要素价格所进行的补涨过程,而且,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土收益和商业地产开发的土地收益间巨大的差距是回避不了的问题。要素价格的上涨推动了农业种植成本的上升。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更具有不可逆转的势头。拿今年的早晚稻收割时间,南昌县劳动力价格做个比较。早稻收割时请一个劳力一天的工资为80元,到晚稻收割时,一天工时的价格达到了150元。所以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很大一块是由于上游成本的推动引起的,那种说价格暴涨完全是货币因素的作用也是不负责任的。放到整个宏观经济背景中看,各种要素却在涨,凭什么不让农产品涨。
四、粮食供给周期
从官方公布信息看,我国粮食已实现连续7年的增产,那么第8、第9年还能增产吗?下一年丰收的概率又有多大呢?何况,近几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的灾害现象越来越多,这是不可阻挡的自然现象。这背后的意义市场中人不会不发现的,农产品生产的供给仍是比较脆的。粮食价格的远期风险溢价就是很自然的事,特别是在期货市场上的定价会体现对农业种植风险成本补偿加大效应。
五、粮食调控政策影响
近来国家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施展的“组合拳”,其威力之大,有目共睹。中国粮食市场肯定有投机客的身影,就像希腊和爱尔兰债务被对冲基金及其他市场参与者做空一样,真正的问题并不像表面所显示的那样,农产品的根本问题是货币泛滥和上游成本的强力推动。热钱好比堰塞湖中的水,是要找地方下山的。货币因素对市场的作用看看道指的走势就非常清楚,这一点毋庸赘言。关于后者,其实质是中国偏低的要素价格的补涨要求使然,这一周期还没完成。尤其是人工薪酬与农产品是要素重估最后的补涨部分。所以,即使未来经济增长放慢,通胀形势一样严峻。国内通胀是中国连续两年实行扩胀政策的必然代价。
当前,政策调控已成为市场主基调,抑制通胀仍是政府的重点工作,在期货市场上,各种手段都已使用上,在这种形势下,稻谷市场短期内压力沉重,仍具一定下跌动力,但下跌从时、空上来讲都是暂时的。从调控的效果来讲,“谷贵伤民”,但也会有“谷贱伤农”的问题,政府不大可能从这一头走向另一极端。所谓农产品的临时干预措施,无非是实行价格控制,但由于农产品从田头到居民饭桌上的整个供应链已经十分复杂,要遏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上、下游环节产生链锁反应,最终损害农民利益。
目前,稻谷市场无论是期货还是现货,价格在经历一轮“过山车”行情后,趋于理性阶段,然而,稻谷市场整体上了一个台阶,就像玉米、小麦市场,完全进入到一个新的区域内运行。这是我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强劲增长后,农产品的价格台阶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看看近十年的情况,中国的房地产在过去10年中也已经涨了5倍以上,城乡住宅总市值接近100万亿,占GDP的比重大约为290%。今年,政府“左一个国十条,右一个国五条”,坚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房价被基本稳住了,可是钱总要有去处啊。1995年,我国籼稻价格曾经达到过1元/斤的水平,直到今年,这个历史才被打破,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GDP的总量又翻了多少倍,考虑这么多年的通胀,籼稻跨上新的历史水平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综上所述,现阶段稻谷的下跌难以持续,市场价格重归熊市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由于市场的潜在利多因素仍然存在,在货币量远远高于真实财富的增长量的情况下,在各要素成本和风险成本的推动下,市场对粮价仍有较高预期,稻谷即使不再发力创新高也难以打破其在历史高位区域的平衡区间运行态势,除非我国容忍放慢经济增长率,使GDP增长降到7%的水平,美元大幅度回升。再就是下一个生产年度的增产形势明朗,而这就要等到明年的4、5月份了。现货稻谷的支撑位估计早籼为2100元/吨,晚籼为2250元/吨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