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粮油茶糖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粮油茶糖资讯

推动早籼稻市场走强的主要因素分析

时间:2025-04-24 来源:  作者:

进入2012年,在各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承接上年走势,早籼稻市场继续震荡盘升,价格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目前来看,虽然各地储备稻谷轮出不断,由于早籼米需求回升势头强劲,预计供应偏紧之势短期难以发生实质性改变,新稻上市之前早籼稻市场仍将有创新高的能力。

早籼稻价格步步高升

年初以来,在春节大米需求增加和国内早籼稻供应偏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早籼稻市场持续震荡走高。春节后,受国家大幅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的影响,早籼稻市场再度发力上涨,期间不断创出历史新高。虽然三月份后面临着地方储备早籼稻的集中轮出,对市场构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国家托市早籼稻库存早已见底,调控力量减弱,而农户手中粮源也基本消耗殆尽,储备粮轮出几乎成为加工企业掌握粮源的唯一渠道。因此,在粮源供应偏紧和早籼米需求旺盛的推动下,企业参与竞拍储备粮的热情很高,推动了早籼稻市场的继续走强。元旦期间,国内三级早籼稻均价为2476元/吨,标一早籼米均价为3695元/吨,到5月中旬已分别涨至2542元/吨和3855元/吨,涨幅分别为66元/吨和16元/吨,整体走势呈现稳步上涨之势。见图一。
;

早稻期货合约近强远弱

在早籼稻现货市震荡走高的同时,早籼稻期货承接上年11月下旬触底反弹走势,在稻谷最低价大幅上调、早籼稻供应偏紧和信贷将适度放松等利好因素刺激下也不断走高,且走势稍强于现货市场,并于4月底后呈现出近期合约强于远期合约的现象。今年元月初,ER207合约收在2535元/吨,经过四个多月的运行,至5月11日报收在2673元/吨,上涨138元/吨,较现货市场累计上涨42元/吨要强得多。期强现弱的原因主要是去年下半年在现货市场不断走强的情况下期货市场却持续下跌,并一度呈期现倒挂之势。因此,在市场信心恢复之后,期货市场涨幅强于现货自是情理之中。从5月17日收盘价看,5月合约收在 2648 元/吨。7月合约收在2602元/吨,9月合约收在 2602元/吨,11月合约收在2611 元/吨,13年1月合约收在 2638元/吨,2月合约收在 2620元/吨,近月合约收盘价格最高,显示市场对后期早籼稻供应改善较为乐观。

推动早籼稻市场走强的主要因素:

早籼稻产量多年低位徘徊

一是种植面积持续下降。自新中国成立成立以来,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呈逐年增长之势,2011年已达到57121万吨,稻谷产量也达到了20078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但早籼稻产量却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局面。建国之初,我国粮食供应一度面临较为困难的境地。由于 “出饭率”高,早籼稻的种植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种植面积一直稳步增加,至1978年,全国早籼稻种植面积达到1218.92万公顷。此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好转,早籼稻种植面积逐步下降。1978-1984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余万公顷左右,1985-1991年维持在900多万公顷,1992-1997年徘徊在800多万公顷,1998-2001年徘徊在六七百万公顷,2002年以后在600万公顷上下波动。2011年,国内早籼稻种植面积只有575.1万公顷,不及1978年的一半。

二是产量连年下滑。由于80年代中期后早籼稻种植面积持续下降,抵销了单产的增加,使得早稻产量也不断下降。1974年,全国早籼稻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并在1984年达到了5330.5万吨的历史峰值,此后逐渐回落。1984-1990年早稻产量基本维持4700-5300万吨水平,90年代产量降至4100-5000万吨水平, 2000年后长期徘徊在3000多万吨(仅2003年跌破3000万吨,只有2948万吨)。2011年早籼稻产量为3276万吨,不到1984年时的三分之二。

三是在稻谷中占比不断下降。由于早籼稻产量持续下降,而稻谷总产量却不断增加,导致早籼稻产量占稻谷的比重也不断下降。1978年我国早稻产量5081万吨,占当年稻谷产量的37.1%;1990年早稻产量5164.9万吨,占当年稻谷产量的27.3%;2000年早稻产量降到3752万吨,占当年稻谷产量的比重下降到20%;2003年早稻产量只有2948万吨,为近40年来的低点,仅占当年稻谷产量的18.34%;2010年我国早稻产量小幅回升至3132万吨,占当年稻谷产量的比重却进一步下降到16%。2011年早稻产量回升至3276万吨,占当年稻谷产量的比重也小幅回升至16.3%。

早稻需求回升势头较好

在国内,早籼稻主要用作口粮、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种子用粮。其中,口粮占比约三分之二,种子用粮占2%,其余为工业用粮、饲料用粮。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我国尚处在温饱阶段,以追求数量为优先选择,对大米的质量要求不高。因此,出饭率高的早籼稻受到各级青睐,需求持续增加。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米质量和精细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早籼稻作为口粮的需求量随之逐年下降,并导致稻谷种植结构不断调整。

近年来,随着早稻品种的不断改良和食品工业的蓬勃发展,早籼稻的需求开始逐步恢复,2010年后需求回升势头更为强劲。通过对比可以发现,2009年,国内早籼稻产量为3336万吨,较2011年的3276万吨仅多了60万吨,但2009年早籼稻需求较弱,市场走势低迷,国家为此还启动了托市收购预案,当年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4省按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早籼稻277.4万吨。而2011年,早籼稻市场需求明显增加,在消化了前几年的托市库存后,早籼稻市场仍感供应偏紧,导致早籼稻价格不断走高。

早籼稻需求增加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早籼稻品种的改良,其适口性不断好转,加上加工企业为降低成本,在中晚籼稻中掺兑早籼稻的比例提高,使得早籼稻作为口粮的食用需求量增加。其次,由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对大米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1/2012年度我国工业用大米将较上年增加88万吨,由于工业大米的90%以上为早籼米,早籼米的需求也因此将继续快速增加。第三,早籼稻作为饲料用粮的比例近年来也有所增加。由于早籼稻产量没有大的变化,因此种子用量基本保持稳定。

另外,储备需求的增加也不能忽视。虽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与前几种需求相比,储备需求只是中间储存,不是最终需求。但它对当年新产早籼稻的价格影响较大。由于早籼稻具有耐储藏的特性,深受南方地区粮食收储公司的偏爱。在政府对粮食储备高度重视下,早籼稻的储备需求也逐年增加。尤其是从2009年开始,在4万亿投资的推动下,各地粮库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仓容量大幅增加,稻谷储备规模快速增加,早稻储备需求也同步增高。以致近两年在早籼稻入库期间,各地为争夺粮源,纷纷大显神通抢购,甚至不惜抬价收购,成为推动新早稻价格不断走高的重要推手。同理,由于储备规模增大,在储备早籼稻集中轮出的上半年,市场也不得不面对较大的出库压力。

政策保障市场稳步走高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稻谷市场的调控,总体思路是在保障粮食市场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提高粮食价格,增加粮农收入,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最明显的就是逐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2008年以来,国家已连续5次提高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使得早籼稻的最低收购价从70元/百斤大幅增加到目前的120元/百斤,尤其是2012年将三等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每百斤提高了18元,使之达到了120元,提价的绝对幅度和相对幅度都是实行最低收购价以来最高的一年,并高于上年早籼稻的实际上涨幅度,对春节后早籼稻的上涨起到了明显的助推作用。

后期早籼稻仍有走强可能

虽然早籼稻市场累计已有了较大的涨幅,但目前各种利好因素仍在发挥作用,受此推动,预计后期仍有创新高的能力。一是短期供求仍然偏紧。由于大米需求旺盛,在南方储备早稻谷集中轮出结束和新早稻上市之前,预计早籼稻市场供求偏紧之势难以改变。二是早稻生产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虽然今年早籼稻种植面积将有所扩大,但增加幅度预计有限。而各地极端天气频频,如近期南方多省进入了强降雨集中期,湖南、江西、广西等部分早籼稻主产区都发生了较大的洪涝,其对早稻生产的影响目前尚难评估。当前南方早籼稻插秧时间不久,距收获还有两个月左右,这段时间正是南方梅雨季节和台风多发时期,一旦有更糟糕的恶劣天气出现,使早稻生产受到实质性影响,将可能引起早稻市场产生较大的波动。三是当前物价水平仍较高,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0%,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政府工作报告》将CPI年度目标确定在4%来看,后期物价调控将趋于缓和。经验表明,只要CPI在3%以上,食品价格上涨的脚步大都不会停止,与食品价格密切相关的粮价也将随之联动。因此,在今年物价水平总体仍可能较高的情况下,预计后期早籼稻价格也会有上冲可能。 
;

友情链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