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内中晚稻收购呈现四大特点
目前,国内稻米市场进入传统季节性消费旺季,中晚稻收获超过90%,市场粮源大幅增加,中晚籼稻收购基本结束,粳稻、粳糯稻收购进入高峰期。新季中晚稻购销价格出现化,“籼强粳弱”、“稻强米弱”特征。籼稻粮源偏紧,市场价格上涨;粳稻粮源充足,价格稳中偏弱;粳糯稻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裕,价格低开低走;分区域、品种不平衡矛盾依旧存在。从前期收购情况来自看,今年秋粮收购呈现以下特点:
一、种植结构调整加快,籼稻粮源总体上偏紧。
受近两年粳糯稻种植比较效益较高的影响,农民种植结构调整加快,中晚籼稻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态势,粳糯稻种植比重增加。
因中晚籼稻在南方作为口粮的主导品种,商品率低于粳稻和粳糯稻,种植面积减少对市场粮源影响较大。加上,今年各级储备轮换需求较大,新粮上市后,各级储备开始轮入新粮,市场需求放大,粮源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秋粮收购过程中,中晚籼稻特别是普通中晚籼稻粮源不足的矛盾显现,收购价格上涨。今年中晚籼稻开磅价格:普通晚籼稻118元/百斤,优质中晚籼稻132-133元/百斤,均比去年同期高20元/百斤。优质中晚籼稻收购主体主要是粮食加工和商贸企业,在新稻上市后,为获得先机,各收购主体纷纷拉高收购价格以获得更多的粮源,经过9月底一轮上涨后,收购变为理性,后期价格保持稳定。
由于普通中晚籼稻通过情况下市场价格较低,作为储备轮换的主导品种,但近年来优质稻市场价格高、销路好,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高,普通中晚籼稻的种植比例在中晚籼稻中大幅下降,普通中晚籼稻商品粮源不足,市场价格高开高走。
二、惜售与慎购并重,农企博弈加剧。
与2010相比,今年种粮成本上涨超过了10%,达到了的1003.6元/亩(中晚籼稻)。最近几年,粮食收购期间,收购价格边收边涨,给农户造成了早卖吃亏的印象,持粮观望、捂粮惜售成为农户卖粮的心理常态;加上今年通胀加剧、CPI居高不下,抬高农户粮食销售价格的心理预期,市场价格过低,必然影响农户出售粮食的进度。同时今年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农产品上涨势头得到遏制。
2011年春节过后,粳糯稻价格一路下滑,从190元/百斤降到150元/百斤,出现滞销,导致2010年部分粳糯稻经营企业出现亏损。新季粳糯稻上市初期,强烈的丰收预期和清淡的市场需求,使大多数收购企业不敢贸然入市收购,收购积极性受到市场打压;只有少数粮食加工企业少量、试探性开展收购,边收边烘边加工销售,快进快出,收购谨慎,收购价格随行就市,下降较快,变化较大。收购企业收购更加理性和谨慎,粮食经纪人普通观望,市场出现僵持,部分农户出现卖粮困难,卖与不卖处于两难。
10月下旬,粳糯稻全面收割上市,随着大型企业入市开展收购,购销趋于活跃,粳糯稻市场行情得到提振,市场价格处于稳定;粮食经纪人和小米厂由观望转为适量开展收购,收购企业增多,农户观望心理减弱,售粮进度加快。
三、中晚稻收购价格走势不一,优质稻与普通稻、粳稻与籼稻价格接近或倒挂。
今年中晚籼稻收购价格高开高走,普通中晚籼稻价格上涨较快,从开磅价格118元/百斤,迅速涨到133元/百斤后保持稳定,涨幅超过10%,与优质中晚稻的价差缩小,只有3-4元/百斤,而近几年都保持在8-10元/百斤。粳稻价格高开稳走,后期小幅下降,粳稻开磅价格140元/百斤,后期下降到135元/百斤,并一直保持稳定;目前收购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低于中晚籼稻2-3元/百斤,略高于普通中晚籼稻,粳稻与籼稻价格出现倒挂。粳糯稻价格低开低走,从开磅价格180元/百斤,快速下降到135元/百斤保持稳定,低于去年同期35元/百斤左右;今年粳稻与粳糯稻在同一价格水平上,而去年同期粳糯稻要比粳稻高35元/百斤,最高时达到60元/百斤,高出粳稻价格近一半。
四、收购主体相对减少,收购资金严重不足。
一方面由于今年政策性收购难以启动,市场收购风险较高,加上去年部分粮食经营企业库存粳糯稻出现亏损,在新粮上市初期,部分收购企业以观望为主,少量进行试探性收购,收购愿望不强,入市不够积极,收购变得更加谨慎,以销定购,相对往年的火爆局面,今年相对有些冷清。特别是今年粳糯稻市场价格处于下行通道,市场价格日跌幅较大,收购前期稍有不慎即可能出现亏损,市场观望居多,后期随着大型企业入市收购,走势趋于稳定,入市收购企业增多。另一方面,收购初期,收购形势还不明朗,绝大数收购企业收购面临资金不足的困扰,贷款困难,自筹资金有限,限制着企业的收购。目前,多数企业以开展合作收购的形式开展收购,收购风险较小,效益一般。
预计,再过十天或半个月,中晚稻收购即将结束。中晚籼稻因市场粮源较少、两节来临,市场价格继续在高位运行的基础上,价格趋涨,但幅度有限;粳稻受国内产量增产显著,东北粳米价格走弱的影响,弱势难以更改;粳糯稻因市场收购进入后期,市场粮源趋紧,价格止跌或可出现回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