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粮油茶糖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粮油茶糖资讯

创纪录!青岛研发最高纬度杂交水稻亩产超980公斤

时间:2025-04-24 来源:  作者:

  9月25日,青岛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在日照的超级稻百亩高产攻关基地再次刷新世界纪录:最高纬度杂交水稻亩产980.43千克!

  这个高产攻关基地位于北纬36°附近,目前是世界最高纬度的超级稻攻关试点区域。基地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亲自指导,2014年亩产968.37千克,就创造了最高纬度的杂交水稻产量世界纪录。今年的“超优1000”杂交水稻品种,又比2015年的世界纪录971.66千克,再次提高了8.77千克!超级稻从700千克提高到800千克,花了10年时间;从900千克到1000千克,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亩产突破1000千克基本没有问题。”袁隆平院士说。

  位于日照莒县的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田

  在高产攻关基地现场,记者看到,与饱满的超比,一路之隔的普通水稻,就显得“苗条”不少,每穗超级稻的粒数几乎比普通稻多一倍。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介绍,按照每亩稻田增产100千克计算,每年可增产240亿千克,多养活2亿人,这对我国粮食战略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超级杂交稻收割

  现场测产组专家高峻岭说,980.43千克有两层重要意义:一是为尽快在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打下了可靠的技术基础;二是连续三年在这个世界最高纬度试验成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

  据了解,1998年7月,国务院拨出1000万元总理基金专款支持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青岛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此基金支持下连续创造出了世界纪录。

  称重

  亩产创新高的背后,蕴含着农业科技创新和品种创新因子。

  袁策生物:将缩短超级稻的生长周期并改良其口感

  “中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425千克,这块高产攻关田的平均亩产近千千克,产量翻了一番,主要得益于我们良好的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和品种创新。高产攻关田的超级杂交水稻的水、肥、药搭配合理,并且适当增加了叶面肥的使用。”青岛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育种工程师张树寅说,“受到今年倒春寒和干旱等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攻关田亩产没能达到1000千克,但是基地打了8口机井用于灌溉,保证不减产。”

  “此次测产证明了超级杂交稻有继续向北方推广的可能,按照每亩稻田增产100千克计算,每年可增产粮食240亿千克,多养活2亿人,这对我国粮食战略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下一步,将在缩短超级稻的生长周期和改良其口感上下功夫。”青岛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栋说。

  “现在的超级稻生长周期在170天左右,还不太适合山东一季稻一季麦的种植周期,而且也不太符合北方人爱吃粳米的习惯。下一步,袁策生物将在两年之内完成新品种选育,将生长周期缩短至150天左右,并更多地加入粳型稻米的因素,更接近北方人的食用口味。”青岛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佳音告诉记者。

  此外,袁策生物科研团队已储备了最新一代不育系品种和众多优质高产的超级杂交稻组合,目前部分品种正在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过程中,未来两年袁策生物团队将会育成一系列高产、优质、广适性强的品种,而这些品种将随着我国“一路一带、海外粮仓”计划的实施,逐步走向海外。

  袁隆平:在青岛建“海水稻”研发中心

  “下一步,将在青岛做海水稻研发,之前海南大学研究人员的品种测试结果显示,海水稻的抗盐性已经达到了千分之九,超过了我们之前测试的千分之八。计划依托袁策生物在青岛开展研究海水稻的育种。”袁隆平说。据悉,在此前三亚举办的湄公河—澜沧江合作领导人会议上,袁隆平院士特别介绍了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青岛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北方超级稻产业化中心研发的耐盐碱水稻成果。

  “立足于创新,既要符合产业实际发展状况,又要紧跟蓝色经济发展战略。我国拥有几亿亩的盐碱地,咸水湖的储水总量超过淡水湖的储水量几十倍,盐碱地、滩涂地和咸水湖如果能加以利用,这将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及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产生积极影响。我们目前研发出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可以在纯海水浇灌20天条件下正常生长。”刘佳音说。

  目前,袁策生物在青岛的海水稻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千分之十的海水灌溉条件下亩产可达150千克。下一步,袁策生物将用至少3年的时间进行八代育种,以达到品种稳定。

  相关链接 北方超级稻产业化中心

  北方超级稻产业化中心(以下简称产业化中心)成立于2013年12月,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青岛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而成,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方中心。产业化中心由袁隆平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开展高纬度及盐碱地地区杂交稻的选育研究,以加速我国超级杂交稻在北方地区的开发和推广,同时充分开发盐碱地水稻种植的潜能。

  产业化中心拥有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科研人员20余人,各类实验设备和仪器120余套,建设有占地13368平方米、国内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温控生物育种中心。产业化中心在日照市莒县和东营市黄河口分别建设有300亩高产攻关示范基地和1000亩高标准核心育种基地。

  目前,中心已经获取专利6项,参加山东省区域试验品种2个,申请植物新品种权2项,获得“黄蓝两区引进人才”和“科技部星火计划(引导项目)”项目支持,筛选超级稻水稻新种质785份,耐盐碱水稻新品系5个。(记者 王 杰 周 伟 文/图)

友情链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