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粮油茶糖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粮油茶糖资讯

春耕备战忙 主打“调结构”

时间:2025-04-24 来源:  作者:

  编者按:前不久,农业部召开春耕生产工作会,会上提出了对今年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调、提、联、拓,即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优化提升品种结构、串联产业链、推广拓展高效综合种养。春耕的脚步逐渐临近,各地如何落实相关要求,探索结构调整的新模式?带您了解黑龙江、重庆、宁夏、湖南在调、提、联、拓上的实践。

  调

  黑龙江:再减玉米一千万亩

  今年,黑龙江继续把种植结构调整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硬仗来打,提早安排,周密部署,大力推进。全省坚持稳粮、优经、扩饲的调整方向,继续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大力发展蔬菜、鲜食玉米等特色作物1000万亩。

  2016年,黑龙江种植业结构调整打了一场漂亮仗,取得了玉米面积调下来、品质效益和竞争力提上去、粮食产能巩固住、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效果。全省农作物种植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同步优化,玉米面积比上年调减1922万亩,超额完成1000万亩的调减任务,占全国调减面积的2/3,认证绿色有机食品面积74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3。通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产品多元供给和促农增收能力。全省通过改种杂粮杂豆、蔬菜等高效作物,农民人均增收272元,减少了玉米种植减收的负向拉动影响。

  围绕加快种植结构调整,今年,全省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坚持市场导向和比较效益原则,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重点在稳、减、增、提四个方面下功夫:稳定粮食生产,重点稳定水稻生产,扩大高蛋白食用大豆面积。继续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面积,力争全省调减玉米1000万亩以上。增加北菜南销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一批蔬菜外销基地县,全省蔬菜、瓜果、鲜食玉米、马铃薯等特色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00万亩。抓好1300个互联网+现代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带动绿色有机食品扩面提标,全省认证绿色有机食品面积力争达到7600万亩。

  该省政府近期出台了《关于扶持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加大基地建设的路、电、水、机和设施用地等政策扶持,重点建设一批北菜南销生产基地。同时,鼓励引导农民发展食用菌、优质北药、汉麻、蓝莓、大榛子等高值特色作物。目前,全省种植结构调整的任务目标已落实到市、县。初步统计,今年全省玉米意向调到8600万亩,同比减少1000万亩;优质食用大豆5100万亩,增加420万亩;蔬菜等经济作物1040万亩,增加155万亩;杂粮杂豆700万亩,增加100万亩;饲草饲料作物200万亩,增加70万亩;马铃薯360万亩,增加50万亩。

  去年以来,全省通过举办或参加大型农产品展销会,签订合同和意向协议300多亿元。同时,扎实开展科技备耕春雨行动,抓好农民普及培训、科技示范户和科技明白人培训,重点培训结构调整主要品种的模式化栽培技术,让农民敢调、会种,种出标准和效益,全省已培训农民300多万人次,3月底前可完成培训农民500万人次任务。

  提

  重庆渝北:好品种力促春耕

  春风起,农事忙。眼下,庄稼人又将开始忙忙碌碌的春耕备耕。今年的地该怎么种?种什么?日前召开的农业部春耕生产工作会议要求,着力在调、提、联、拓上下功夫,优化品种结构,增加适销有效供给,拓展特色高效供给。

  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茨竹村村民熊述英说起今年的春耕,眼中是满满的期待。今年的水稻和玉米都准备用新品种,品质更好,卖出去的价格自然就高了。我还准备种一亩多地的蔬菜,加上土地流转给大户的收入,家里的日子应该会过得很巴适(方言:意思是舒服)。

  位于渝北区北部的茨竹镇与四川省邻水县相邻,国道210纵贯全境,素有重庆北大门之称。全镇幅员113平方公里,辖18村(社区),耕地面积为59734亩。2016年,粮食总产量达20287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501元。

  农事东畴堪播植,勤民方不愧为春。今年,茨竹镇计划种植水稻1.1万亩、玉米1.2万亩,引进的水稻新品种预计将使每亩田的产值增加1.5倍,引进的玉米新品种也预计将让每亩地的产值增加一倍以上。同时,该镇还将引进蔬菜种植大户,将原来小而散的蔬菜种植规模化,为蔬菜走出去做准备。

  和茨竹镇一样,重庆市各区县、乡镇都在积极为优化品种结构,增加适销有效供给,拓展特色高效供给努力。重庆市农委主任路伟表示,今年,该市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障有效供给,从四个方面提升农业供给质量:一是主动适应居民健康饮食理念的转变,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健康、营养保健的农产品;二是优化经营结构,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三是优化区域结构,提早谋划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及建设工作;四是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是重庆农业近年来的大事,过去一年的努力让该市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去年重庆调减普通籽粒玉米和劣质小麦等低效作物40余万亩,新发展市场效益好的特色作物60多万亩,7大特色产业链基地不断扩大。今年,在稳定1000万亩水稻种植确保以稻谷为主的口粮供给的同时,重庆将以33个贡米之乡为中心,发展优质稻450万亩。调减籽粒玉米20万亩,因地制宜发展甜糯玉米、青贮饲料玉米。马铃薯、甘薯等也将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发展。

  联

  宁夏:龙头企业串起大米产业链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为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要求,落实到种植业上,在春耕生产中,如何能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扩大农作物的附加值,对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宁夏回族自治区素有塞上江南之称,水稻一直以来都是宁夏种植业的排头兵。近年来,宁夏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60万吨以上。目前,宁夏拥有国家及自治区级大米龙头企业32家,年加工销售能力超过35万吨。但是,宁夏的大米产业仍然存在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优质优价体系与产业综合优势没有充分体现等问题,制约了整个大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宁夏计划出台大米产业融合发展方案,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市场,深化改革创新动力,力争每年创建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的五优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到2020年,打造大米核心企业3-5家,实现产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

  深化大米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于延伸产业链,鼓励通过企业自建基地、产业联盟、土地入股等形式建立优质基地并开展品种研发和精深加工,在保障产品供应的同时与北京、上海等地的综合超市进行对接,完善流通渠道。形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全程化服务精准化加工网络化销售的产业融合新格局。

  为了更好地激励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宁夏还尝试引入竞争机制,通过项目申报,遴选龙头企业并进行考评,对业绩突出的龙头企业给予100-300万元奖励,对不合格的企业取消下年扶持资格。在配套政策上,宁夏也下足功夫,每年在五优基地建设上的补贴资金达到2000万元,同时自治区成立大米产业风险基金,每年安排3000万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开展优质大米订单收购等。

  拓

  湖南南县:稻虾共养本小利大

  人勤春早。湖南省南县青树嘴镇八一村的陈明亮春节过后,就一直没闲着。马上就要投放小龙虾苗了,白天,我们得抓紧时间开沟挖渠,给虾苗造个‘家,晚上,还得给农户上课,讲解稻虾共养的关键技术。2月22日,南县小龙虾养殖协会会长、明康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明亮告诉记者。

  不过再忙再累,陈明亮都觉得值。2016年,陈明亮与当地省级龙头企业湖南顺祥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发展1200亩稻虾共养项目,合作社仅纯收入就有300万元。今年,陈明亮决定带着180多名社员扩建3万亩稻虾种养面积。

  南县,洞庭湖畔,鱼米之乡。然而,由于受到近年来稻谷生产高成本和市场行情整体偏弱的影响,曾经的双季稻主产区,农户种粮的积极性降低,双改单的势头明显。

  我们这仅土地流转费就要800元/亩,如果只种水稻,连地租都难挣回。陈明亮告诉记者。

  穷则思变。何不发展稻虾共养,提高生产效益?做了一辈子水产生意的农民、湖南顺祥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周顺祥早就看准了小龙虾养殖的潜力。20多年来,他到处在湖区的沟里坎里捕捞野生虾,打通了南县小龙虾在欧美、日韩的销售之路。

  小龙虾在全球都受欢迎,而野生虾的繁殖量远远满足不了消费需求。周顺祥说,多年来,他曾尝试过池塘养虾和稻虾轮作,直到2015年,才正式开启一季稻+三季虾的稻虾共养模式,一举获得成功。

  稻田养虾,本小利润大。尝到甜头的陈明亮给记者算账,第一年开沟挖渠、投入虾苗和虾笼,共计成本1200元/亩,第二年开始则无需再额外投入,而一年下来,仅养虾的纯收益就可达到3000元/亩。

  稻虾共养,养出了一条生态链。南县畜牧水产局副局长陈小良告诉记者,过去种水稻,农户存在滥用农药化肥现象,开沟挖渠养虾后,稻田里更加通风透气,病虫害减少,而且小龙虾对农药化肥极为敏感,必须采用生物绿色防控,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此外,以往被焚烧掉的稻谷秸秆,如今已变成小龙虾的天然饲料,真正形成了变废为宝的生态链。

  稻虾共养,也养出了一条产业链。周顺祥笑着说,生态种养后,稻谷加工成大米后价格可提升3-4倍,而养出来的渔家姑娘牌小龙虾,则可被加工成整肢虾、调味虾、虾仁等各种美食,售价高达100多元/斤,深受欧美、韩国、日本等三十多个国家消费者喜爱。

  更值得关注的是,顺祥公司把原本是下脚料的龙虾壳变成了主打产品,提取其中的甲壳素和氨基酸等,仅这一项加工利润就占到龙虾生产总利润的三成多。

  今年,我们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拉长生态产业链,深挖稻虾共养的潜力,力争3年之内,带动全县建立稻虾生态种养40万亩以上,稻虾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形成洞庭湖区特色农业产业。周顺祥信心满满地说。

友情链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