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矿”更需“深掘” ——《产粮大省竟现“买粮难”》采写手记
内容提要 在小麦连年丰收、粮仓爆满、粮食难卖的同时,不少粮食加工企业却反映难以买到符合要求的优质小麦。原因何在?作者介绍了《产粮大省竟现买粮难》新闻背后的种种考虑和故事。
中原沃野,芃芃其麦。河南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强省,2016年小麦总产量达693.2亿斤,位居全国首位,而此前小麦生产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三连增。毫不夸张地说,河南的麦子填饱了国人肚子,装满了中国粮仓,河南农业自然也成为新闻报道的富矿。
在报道河南农业亮点与成绩的同时,发现、发掘农业苗头性趋势和潜藏的问题,也一直是新华社河南分社三农报道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农村工作会议后,农业生产的结构性问题引起分社高度关注,多次安排精兵强将,就三农问题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对农业厅、农民、种粮大户、粮食加工企业的广泛采访,我们愈发意识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作为派驻在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的新华社记者,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我们的深入调研,为国家农业改革和发展贡献思想和建议。
一、富矿更需深掘
今天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已不仅仅是温饱养人的生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农业生产更是商业市场流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过去的采访中,一个最直接的感受是:农业生产种植、加工、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存在严重脱节,种粮人不考虑卖粮,买粮人不考虑加工,本应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被切割成一段段互不相关的环节。
以小麦为例,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小麦主产区,河南小麦已连续十多年增产。然而,记者在各地采访中了解到,在小麦连年丰收、粮仓爆满、粮食难卖的同时,不少粮食加工企业却反映难以买到符合要求的优质小麦。
农业是一个涉及政策、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大话题,如何将采访中的直观感受,落实成为一篇能够真实、深刻反映当前农业产业问题的专业报道,是三农报道面临的新课题。经过反复研讨,我们决定化繁为简,以最单纯的市场经济视角来审视当前的农业生产。
采访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农业产品的供应端产粮大户以及消费端面粉加工企业两个维度。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走访了河南多个县市的数十位农民、种粮大户和4家大中小类型的面粉加工企业,深入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经过不断地深入采访和碰撞,结果发现:在小麦流通领域,竟然出现了卖粮难和买粮难同时并存的怪现象。
梳理购销双方的意见,并走访业内专家,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当前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长期以来,种粮人埋头种粮,只看数量不问品质,更不理会市场,导致种出来的粮食市场不欢迎。加之国家基于保护种粮积极性出台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当前农业生产能力仍偏低等原因,导致粮食价格脱离市场规律畸高,面粉加工企业买好粮难,低价买好粮更难。卖难加买难的问题,又进而刺激了粮食加工企业转向进口粮,中国粮食市场出现了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罕见局面。
口粮安全虽然事关每个人,但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农业生产却是个冷门话题,很难引起社会关注。为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社会影响力,稿件的写作中我们尽量避免过于生僻的专业用语,弱化粮食种植、托市收购、麦粉加工等内容,将供需的结构性问题用采访对象具有个性化的怕赔钱着急不敢依赖等接地气、有感染力的词语代替,方便读者理解并有所感受,以更好地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二、挑毛病更要找出路
在挑毛病发现问题的同时,为提高报道建设性和决策参考价值,我们又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等多位业内知名专家和研究人员,请他们为小麦流通领域三量齐增两难并存现象把脉问诊开药方,那就是加快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带动小麦生产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变,满足现代农业市场的需求。
经过编辑精心打磨,独家深度报道《产粮大省竟现买粮难河南小麦三量齐增怪现象倒逼农业供给侧改革》在《半月谈》杂志2016年第19期重点推出。
令人欣喜的是,这篇报道不仅很快引起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注,也收获了行业人士肯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汪洋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省长陈润儿也多次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深入调查了解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河南省委农办、农业厅、粮食局、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等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部署。报道还在网络媒体上引起强烈反响,仅在新华社客户端上,该报道连同相关评论点击量就达200余万。
不少粮食市场分析人士和粮食加工企业家也对报道给予认可。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分析师陈艳军说,近几年来,粮食的结构性问题一直存在,特别是在河南这样的传统产粮大省表现尤为突出。过去,社会和相关部门更多关注卖粮难、仓容不足等收购问题,实则更突出的问题在于粮食市场的供、销两端都出了问题,粮食流通的健康机制面临挑战。一些面粉加工企业负责人认为,稿件反映的买难卖难问题,抓到了粮食市场的最大矛盾,反映了粮食市场从业者最大的担忧,希望能唤起社会和相关决策者的关注。
三、务农重本,三农报道永远在路上
一篇有价值的参考报道,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不仅要有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能力,更应该通过采访分析探讨,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与方向。发掘和反映出当前粮食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后,我们的报道并没有结束,相反却是掀开了下一篇报道的序幕:如何破解中国粮食买难卖难问题?
提及小麦,可能大多数人并不关心,但说起馒头、面包就能吸引不少人的关注。民以食为天,我们采访发现,在农业产业化转型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不仅食品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为全国提供了很好的探索经验。
作为河南省的支柱产业,2015年河南省食品工业主营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丰富的农业资源是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托,通过发展食品加工业,河南不仅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的三产融合发展,还实现了从填饱国人肚子到制造中国味道的转变。与此同时,食品工业的逆势上扬,也凸显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国餐桌经济的巨大潜力,舌尖上的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新时期提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河南正在从天下粮仓向世界厨房迈进。
采访发现,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为农产品提供了市场,并进一步带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带动了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打造了精品与名牌。在目前的国内市场上,每3.5袋方便面中,就有1袋是河南生产的;每10根火腿肠中,有5根出自河南;每10个速冻水饺中,有5个来自河南河南农业+食品的转型发展,也正为中国农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条可探索借鉴之路。
采访中,一些地区成功的农业改革探索模式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2016年小麦质量普遍下降,小麦市场销售遭遇阻力的情况下,河南省安阳县的一家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40万亩的小麦被面粉加工企业疯抢,每斤小麦比市场价高出0.13元至0.2元。合作社理事长吴章说,种地不赚钱,是因为没有瞄准市场,他们合作社抓住了面粉企业对强筋小麦的需求,选择了高品质品种进行订单生产,合作社上连企业、下连乡村解决了市场与农户种植信息对接不上的问题,站在麦地里瞄着工厂的生产模式有效破解了买难卖难问题。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又写出了《河南食品工业成为万亿元产业》《解决三个难题推动餐桌经济升级》等有关餐桌经济发展的系列参考报道。
农业是个大产业,农业改革是个大问题。每一个点的创新都可能成为撬动农业发展的新支点,但也不是每一个成功的探索都能推而广之,一劳永逸。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报道将成为我们长期跟踪和关注的重点,但在报道中我们更将谨慎思考、全面分析,避免以偏概全、以点盖面,给决策方向造成误导。
正视问题,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党和政府几十年来对农业的高度重视,让农业生产站稳了脚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同样面临着各种新问题和新挑战。农地改革中,如何更好地维护农民权益;城镇化的进程中,怎样实现从农民到市场的平稳过渡转化;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如何加速推进;怎样才能让农字不再和贫困、落后画上等号?这些国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变的报道研究方向。
河南农业是中国农业的缩影,河南农业问题也是中国农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守着中原这片金色的麦田,农业是我们的报道财富,也是我们探索发现中国农业领域的新问题、新趋势的沃土。(作者单位:新华社河南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