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做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争当“排头兵”
■黑龙江是中华大粮仓,要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要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龙粮熟,天下足。这是国人对农业大省黑龙江的赞誉,更是我省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真实写照。
国人每吃10碗米饭,其中一碗就来自黑龙江。
进入新世纪以来,黑土地大粮仓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大灾不致减产,大水依旧增产,即使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锐减近2000万亩的2016年,也依然保持粮食总产量全国第一的骄人成绩,续写出粮食生产十三连丰的辉煌。
毋庸置疑,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界江、大耕地。人们对黑龙江的5个概括,勾勒出一幅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画卷。这里土地辽阔、地力肥沃、水系发达、光照充足,坐拥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2.39亿亩优质耕地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优势突出。从粮食生产双第一到现代农业发展十个第一领跑全国,龙江人正力拼搏、锐意改革,续写新的辉煌。
2016年的春天,必将写上龙江发展史上最浓重的一笔。
2016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发表了对黑龙江的重要讲话。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黑龙江考察工作,又发表了重要讲话。
省委书记张庆伟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坚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开启了历史新篇章。
一望无际的金色田野,大型收割机与整地设备联合编组作业,如一幅壮美画卷。黑龙江日报记者邵国良摄
一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和农业,历来是关乎国家命脉的根基。
但在2016年初,一些以地为生的农民却开始感到困惑。玉米增产了,但卖不上价,今年这地该咋种?集贤县种粮大户刘明坤一直在琢磨着,与他一样费思量的还有各级领导和农业战线的干部职工。
粮食增产,粮价却跌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带来的阵痛,让我省许多种粮农民度过了一个寒冬。出路,也在痛中谋定:立足供给侧,发力调结构。
当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往优质高效作物上调、往绿色食品上调、往市场需求上调,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注重提品质、增效益,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靠卖得好倒逼带动种得更好。由此拉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第三次大力度调整农业结构的序幕。
201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个新世纪第13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大食物观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视角,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思路一变天地宽。
别小看这些鸭子,靠它种出的鸭稻,可火啦。在抚远市东安村,种粮大户孙国良笑呵呵地说。
原来,自打2016年在驻村第一书记帮助下种了60亩鸭稻后,好事就接踵而至。孙国良告诉记者,到秋后一卖粮,差距就出来了乡亲们种的普通水稻一斤最高才卖1.5元,自己种的鸭稻一斤卖到3元多,鸭稻米卖出了6元1斤的好价格,还供不应求。河北一位商人来到东安村考察后,当即决定投资180万元和孙国良成立公司,将鸭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还建起了稻米加工厂。
在农业大市绥化,伴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大苞米唱主角的传统农业变了模样改良白鹅直供都市饭店;品牌葡萄一炮走红,合作社一年创收200万元;鲜食玉米俏销市场。该市农委主任门贵昌说,全市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从2014年近6万亩激增到今年的近40万亩,种植户的亩效益达千元以上。
围绕市场导向调,围绕政策取向调,围绕发挥优势调,围绕加工需要调,围绕能人带动调,围绕服务保障调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决策部署下,各地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蔬菜、鲜食玉米、杂粮杂豆等高值高效作物;突出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
数据显示,两年间全省调减玉米面积近3000万亩,并退回一个积温带种植;2017年全省大宗蔬菜总播种面积达到518万亩,同比增长14%;高淀粉、高赖氨酸等加工型专用玉米品种面积达8000万亩以上,食用型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面积近4000万亩,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已达7600万亩。
二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焕发科技的巨大能量,力促农业科技挺进经济主战场伴随农业科技推广方式转变,我省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自打与省农科院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来,我省农村发展典范甘南兴十四村就实现了新的腾飞:精准农业和智能化农业进村,2%的劳动力种植全村高标准农田2万多亩;投资4000多万元的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面积辐射周边耕地40多万亩;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迅猛发展,年产值突破4亿元,带动2000多农民就业,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7万元。
近年,我省启动建设了水稻、玉米、大豆、杂粮、经济作物和农机装备6个现代农业产业协同创新技术体系,推动研发攻关由课题导向向产业导向转变。建立一主多元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以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带动,落实资金1.35亿元,推广八项重大农业新技术248个,建立省级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基地450个。把现代农业科技园作为重要载体,示范引导农民种出标准、种出质量,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搭建了以园区为载体,新型经营主体、科研院校、农业企业和推广部门等力量协同攻关的科技创新联合体。2017年,全省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350个,其中省级科技园53个;形成并转化科技成果100个,入孵科技型企业60家,依托科技园认定省级农民田间学校30个,实训职业农民1万人,培训农民100万人次。
为了把品质好、口感好、市场销路好的龙江大米做成富民强省的大产业,我省不仅集全省科研之智建立了水稻产业协同创新技术体系,还主动借助外脑,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水稻分子育种中心,从品种研发到高产技术田间管理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
滚滚稻浪在秋风中翻涌着金色的浪花,龙江水稻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在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的一块水稻地里,测产专家组当场宣布:绥粳18专家测产公顷产量10108.5公斤,大面积实收公顷产量9796.5公斤由省农科院绥化分院自主培育的我省第二积温带水稻高产优质主推品种诞生。
经过科研协同创新,我省高蛋白大豆品种培育在高寒、高纬度地区也获得突破。
目前,全省各类综合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1.9亿亩(次);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专品种覆盖率95%以上;仅2017年,全省就梳理农业科技成果447个,转化率达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三
黑土粮仓,沃野千里。
然而,曾经攥一把都出油,插根棍子能发芽的黑土地,却因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出现了土层变薄、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等问题。西部受风沙侵袭地区更是面临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这让黑土地保护和黑土耕地的永续利用提上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强化生态建设,推行绿色发展,从一村一屯的小流域治理到一江一河的大流域保护,全方位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从2016年起,封住青山、保住林带、锁住沟壑、护住村屯、堵住风沙的千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启动。
如今,全省46.1%的国土面积被森林覆盖。山峦起伏间,林海苍茫、松涛阵阵,浩渺的大森林在祖国北疆构筑了一条巨大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建设的红利让藏粮于地成为可能。
黑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2016年7月1日《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实施,将黑土耕地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和《2016年黑土地保护指导意见》,对黑土地保护进行了统筹规划和部署。在20个县(市、区)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贴,为全省开展黑土地保护探索经验。
转方式、调结构,在确保粮食产量不降低的同时,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逐渐明晰。
深松整地,是提高地力、保护耕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手段。近两年,我省专门出台深松整地补助政策。2016年底,全省农村共完成深松整地4000多万亩。
据普查,全省耕层深度已由2007年的17.1厘米加深到2016年的23.1厘米,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明显增强。
数据证明,作物秸秆连续还田3年以上,土壤有机质可提升0.023个百分点,这是黑土地保护的治本之策。2016年,我省在25个示范县建立53个秸秆还田示范点,落实示范面积1.4万亩。目前,全省秸秆还田面积已达5800多万亩。
不再让生产带来伤害农业三减从另一方向践行着黑土地的保护利用。
据统计,目前全省农业三减示范面积已达3054万亩,比上年增加1814万亩。高标准绿色有机种植基地的建设、减肥增效新技术的应用、新型施药机械的推广,不仅改变了农民传统落后的施肥观念和行为,而且加速了黑土地的绿色生产。
四
从独有的绿色生态底色到市场上的响亮名片,从印象中的原料美好到市场上的品牌依恋,绿色食品产业的风生水起,无疑是近年来黑龙江经济发展的浓重一笔。
近年来,伴随舌尖上的安全理念厚植,国内健康性消费支出及纯天然、绿色、有机等高品质食品需求明显上升。我省紧抓机遇,提标、扩面、增量,强力推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种管结合保真绿,绿色食品大省地位日益稳固。
在日前落幕的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我省展团再次光彩夺目:展区现场人潮涌动、洽谈热烈,参展产品销售火爆;许多采购商带着渴望心情奔我省展区而来,又揣着大批订单满意而去。
依托食用菌、林果、北药、特色养殖等产业,大森林里的绿色银行让生产者体味到钱景无限的幸福。
走进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的东宁,无论是街上跑的运输车里,还是自动化车间的监控下,所有人忙碌的中心都是一朵朵黑色花蕾似的黑木耳。在这里,把黑木耳形容为黑金再确切不过。
祖国大粮仓正在变身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
龙江米、龙江菜、龙江奶、龙江肉、龙江山珍、龙江杂粮已经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的代名词;绿色食品成为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和一块金字招牌;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全省成长性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
目前我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占全国的1/4,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志的产品占全国的1/10,绿色食品实物总量占全国的1/5。
据统计,目前我省绿色食品企业达89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超过100家,初步构建了粮食、畜禽、食用菌、蔬菜、山特等多个系列和深加工产品体系。三品一标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
全省已有15个绿色有机食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有近200个绿色有机食品获得省著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11个,均居全国前列。
五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这是一首生动描写人力农业落后与艰辛的诗句。在我省95.9%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今天,驰骋在黑土地上的150多万台拖拉机,已将这样的场景推入历史。
现代农业看龙江!记者数次采访在我省举办的全国各类农业会议,当来自祖国各地的与会者站在千亩良田之中,目睹巨轮般的大农机在田间作业时,无不被这威武、壮观的场面震撼,发出啧啧赞叹。
让良种、良机、良法、良田深度融合,是我省对现代农业的智慧探索。其中良机,即农业机械化令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全国独领风骚,成为龙江现代农业最壮美的一道风景。
这样一组新鲜而权威的数据,足以证明我省骑在铁牛背上的农业美誉实至名归: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634.2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57.8万台,大型收获机保有量达到14.6万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9%,超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连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玉米机械化收获的表现最为抢眼:全省玉米机收程度达到89.2%,近几年逐年同比提高近10个百分点。
立足于耕地规模连片、适于大农机作业的农业实际,我省积极投身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伟大试验,紧抓国家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有利时机,又出创新之举,全力组建起1359个现代农机合作社。目前,全省现代农机合作社入社农户16.3万户,自主经营耕地面积1128万亩,社均自主经营土地面积达到8300亩。
现代农机合作社以土地入社为核心、以现代农机为载体、以生产合作为纽带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全国首开先河,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一面旗帜。历经10年的探索前行,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机合作社正在发挥整体作战能力,已成为我省农业生产的生力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步步深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已步入快车道,当前这种农业发展大势,对我省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
以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小麦等农作物为对象,围绕耕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六个重要环节,重点突破农机化新技术集成及优化装备配置,一场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行动正在龙江大地渐次展开。目前,全省已有15个县达到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标准。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使命艰巨,任重道远,凭借150多万台拖拉机、1300多个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底气和实力,大农机在黑土地上纵横驰骋,一往无前。
六
农以水为命,水以渠为先。
然而多年前,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却有着与粮食产量不相匹配的薄弱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格局长期得不到改变。
2013年,一场历史罕见的流域性大洪水侵袭我省,不仅使我省水利工程损毁严重,也充分暴露出防洪体系缺乏系统治理,主要江河防洪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面对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出将我省三江流域防洪工程建设作为全国大江大河治理的重点,力争用3~5年时间全面提高三江干流防洪标准和堤防标准,从根本上增强区域防洪排涝综合减灾能力。
省委省政府对三江治理工程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全力推进的1号水利工程,指出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打造利民便民的交通堤、景观堤,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样板工程,切实提高防洪标准和能力。
以三江治理工程为突破口,近年来,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势如破竹。
全省先后开展了引嫩扩建骨干工程、奋斗水库、绥棱县阁山水库、三江平原系列灌区、界河国土防护二期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节水增量行动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鸡西七台河市供水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
全省有14个项目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中,其中10项工程已经开工。
统计显示,全省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总额近年来持续飙升。十二五期间,全省水利投资累计达到84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特别是2015年,获得国家投资213亿元,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2016年,全省水利建设投资额继续领跑全国,达到170亿元。
业以水兴,民以水富。
一项项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型水利工程在短短几年内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即便放在全国水利发展的大框架内都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三江治理工程从2014年开工历时三年即将全线竣工,共建成堤防2929公里、建筑物416座。如今的松花江、嫩江和黑龙江沿线,防洪标准全面提升,堤防上的排灌设施更是为农业生产上了一套旱能灌、涝能排的双保险。
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总投资58.7亿元,目前工程一期渠首枢纽主体工程已经建成并发挥调节功能。沿线大庆、安达等10余个市县用上了从尼尔基引来的嫩江水,既可供饮用又能灌溉,还被用来作生态水,实现了一江清水润松嫩。
2016年11月,青龙山灌区渠首站首台机组成功试水。2015年开工建设的青龙山灌区工程,建成后灌溉面积将达561万亩,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第一大灌区。
三江平原14个灌区中的13个灌区已经发挥效益,地表水代替了地下水,不仅缓解了三江平原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更促进了农产品提质增效。
毋庸置疑,龙江水利建设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截至2016年底,全省已建成江河堤防1.43万公里,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3座重点城市堤防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至100年一遇,保护耕地5427万亩,保护人口155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0%;全省万亩以上灌区达到386处;全省建成水库达到1139座,总库容达到267.95亿立方米;全省新增供水能力48.57亿立方米,地表水调控能力由13%提高到18%;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11万亩;水稻控制灌溉推广面积达到1067万亩;新增水田面积1607万亩,水田达到6009万亩,继续保持全国水田灌溉第一大省地位;新增旱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07万亩,全省总灌溉面积达到9009万亩,灌溉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0.58。
回首过去几年,龙江水利绘就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从黑龙江畔到三江平原,从松花江畔到松嫩平原,水利建设的大潮在龙江大地上催生出希望的热浪。一批强基础、利长远、补短板、惠民生的重点水利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状态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时,现代农业发展也因水利支撑作用的凸显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