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绿色高产高效我们在路上
◎粮食安全不能放松,绿色发展、农业增效任务更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怎样通过发展来解决?
◎种植业作为最基础、最传统的产业,怎样从追求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江西省每个创建县都有一家企业对接
近日,记者奔赴江西省鄱阳、崇仁、婺源、瑞昌等地,采访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情况,所到之处,企业参与,农民受益。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刘光华告诉记者:我们将种粮大户、种业公司、加工企业等产业上下游、各环节的经营主体组织起来,实现全产业链利益分享,树立产业化思维,创新机制,锁定主体,打造品牌,形成产业联结大趋势。
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江西省农业厅粮油局副局长余东晖介绍:去年我们创新建立了企业参与生产、收购新机制。发挥企业了解市场、知道需求、实力雄厚的特点,给企业政策优惠,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带动农民生产、销售、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周边的农户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对此,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伟深有体会:鄱阳县领导创新思维,给足政策,让企业参与到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中。既增加了市场把握度,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又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农民而言,企业订单价格高,不愁销专注种粮,种粮效益也有所提高。
江西锁定龙头企业,结合75个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油菜籽生产保护区划定,优化油菜产业布局,加速油菜籽生产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与生产基地对接,促进企业与当地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作,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利用农超对接、连锁直销、电子商务等营销手段,激活油菜籽流通新业态。
每个创建县对接一个企业、依托一批主体,增强了创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江西新和源绿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华润五丰珠湖米业集团公司对集中于珠湖、饶丰、柘港等乡镇面积30万亩以上的粮食进行收购。其中江西新和源绿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订单种植11.5万亩,华润五丰珠湖米业企业公司订单种植5万亩,江西盛态米业有限公司订单种植12.5万亩,江西金田米业有限公司订单种植3万亩。
在打造区域知名品牌、小众高端消费品牌,提升粮油产品知名度方面,鄱阳县走在了前头,引进了江西新和源投资控股集团投资11.6亿元,建设10万吨精制大米加工线,打造鄱阳湖大米品牌。
婺源县是个旅游大县,但不是农产品强县,为满足游客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婺源县对区域内农产品进行整体品牌打造,利用最美乡村的金字招牌,对皇菊、茶叶、荷包红鲤鱼等历史品牌进行品牌规划、严控质量、加强宣传。现在,继婺源茶叶后,婺源皇菊又成为当地的一个知名品牌。而瑞昌市则率先引进中油所低温冷榨加工流水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安徽省庐江市昔日低产田咋实现稻香虾肥
2017年,种水稻和养小龙虾给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镇农民吴保林带来了双重丰收。他是放马滩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的3000多亩水稻田是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基地之一。这两年该合作社探索出一条虾稻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做大龙虾产业,种植绿色生态水稻,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2013年,吴保林承包了1300多亩抛荒田,种植稻麦两季,除去土地租金、农药、肥料等成本,每亩地纯收入最多500元。他做梦都在琢磨,如何才能从田里刨出金娃娃?
机会就在不经意间来到身边。2015年初,庐江县水产站站长夏俊华找到吴保林,动员他上稻虾共作项目。吴保林拿出靠近水源地的300亩土地进行修整,投放虾苗。没想到当年秋季收获成虾10多万斤,加上种水稻,利润突破100万元。截至目前,吴保林的稻虾共作面积已突破3000亩。
夏俊华介绍,稻虾共作要在稻田里沿田埂挖出环形虾沟,每到插秧时节,把幼虾移至沟内生长。等秧苗长结实了,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稻田。四五月份收一季虾,八九月份又收获一季,就是一稻两虾。目前,庐江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近20多万亩,核心示范区面积达8万亩。据测算,每亩产虾150公斤、稻谷650公斤。扣除成本1100元,每亩纯收益5000余元。吴保林说:收入是种植水稻的10倍,现在周边的群众都要求加入我们合作社。
记者采访了解到,虾稻共作实现了生态种养的完美搭配。小龙虾疏松表层土壤而不损坏水稻根系,排泄物补充稻田养分;稻茬、杂草、败叶滋养幼虾。稻虾共生,稻香虾肥。加之从源头上控制投入品使用,稻谷收购价每斤最高可达3元,也比常规稻谷高出不少。
吴保林美滋滋地说:有机稻米口感好,价格高。不仅如此,以前种水稻每亩投入农药化肥的累计成本达150元,而现在根本不用化肥,用有机肥成本是化肥的三分之一。
没有想到,‘虾稻共作模式能够让昔日低产的放马滩实现增产。泥河镇党委书记夏雁华感慨地说,过去这3000亩地总产量仅有240万斤。如今水稻种植面积和单产均大幅度提升,总产量达到390万斤。小龙虾年产量90万斤左右。
虾稻共作保障了米袋子、丰富了菜篮子、鼓起了钱袋子。庐江县着力打造品牌,提升产业内涵,推进稻虾共生种养区域产品三品认证,加强对小龙虾加工品牌、区域优质大米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和推广,不断打造稻虾共生产品品牌的美誉度,培育了一批省内外市场叫得响、品质过硬、占有率高的精品名牌。
通过农农融合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种养结合,形成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结构和协调的农业内部结构,大力推广一批立体、高效种养模式。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孔少林介绍说,该省围绕产业扶贫和农业转型升级,遵循补齐短板、提档升级原则,突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与经验。
黑龙江省同江市优质专用大豆强势回归
刚过去的2017年,黑龙江省同江市克山县仁发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大豆种植和销售上创造了奇迹,合作社的高标准有机豆浆豆基地6800亩,平均亩产330斤,实现总产1100吨,通过订单的形式,以每斤13元的价格销往上海,比普通大豆每斤高出近11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860万元,纯效益可达800万元。
这是黑龙江大豆升级的一个缩影,发展绿色高产高效大豆种植,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新的产业突破口。
同江市2017年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核心区共打造绿色高产高效大豆基地20万亩。其中克山县围绕稳粮、优经、扩饲的目标,引导农民向高效、绿色上调整种植结构,全县种植大豆185.9万亩,比上年增加26.8万亩,其中优质高蛋白大豆160万亩,大豆产量达到32.5万吨。种植玉米85.46万亩,比上年减少8.32万亩。
同江市落实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的责任,安排大豆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优质品种示范、技术推广、机械更新、专业化服务、项目考核验收等方面。建立起农民投入、政策性补贴、财政资金扶持、金融贷款等多元投入体系,确保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顺利实施。
实行专家技术负责制和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将操作规程、技术方案、销售模式等装订成册,发放到每个合作社、种植大户。在每个乡镇的百亩核心区安排2名、千亩示范片安排5名技术人员,成立45人的技术指导员队伍,每名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和服务,登记造册确定包户名单,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实行大豆全生育期跟踪培训指导,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技术推广专家要在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的同时,总结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运用实施情况,着力构建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研推广网络,加速大豆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探索建立同江市绿色大豆高产高效创建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技术增产增效潜力,在全市推广应用,带动全市大豆生产加工效益整体提升。
同江市富丰大豆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种植大豆8000多亩,均采用大豆大垄三行高产栽培技术。选择高蛋白品种,采取无公害和三减实验种植以及标准化作业方式。优质高蛋白大豆平均亩产360斤,高于普通油粮60斤。由于品质好,蛋白高,市场价格要比普通油粮每吨高出150~200元。
在克山县,新型经营主体在大豆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田间机械化率达到99.2%,规模经营土地280万亩,全部实行大机械全程标准化作业和专用品种种植,实现了大豆单产和品质的双提升。全县根据农民种植习惯和有效积温分布情况,合理布局,建设了南部高蛋白大豆生产示范带、中部兼用型大豆生产示范带和北部高油大豆生产示范带,其中大豆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蛋白质可达4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