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耕地质量等级有了新标准
编者按:2016年12月30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和华南农业大学等6个单位负责起草的《耕地质量等级》通过了国家标准委审查并发布实施。新标准以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省级耕地质量评价以及区域耕地质量汇总评价等丰富实践为基础,充分吸纳了各方建议。这一新标准的出台有哪些意义?会对各地产生哪些影响?
以标准出台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
中科院院士、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
化肥在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农业生产过于依赖化肥,产生了化肥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浪费资源,也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然而化肥本身是无害的,化肥就像食物一样,不合理饮食、营养过剩就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如何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投入,是保障粮食安全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的提出,十分重要也非常及时。通过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划定等工作,掌握耕地地力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因地制宜地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搞好耕地培肥改良、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等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耕地质量保护上,今后应该重点抓好几件事:一是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的理念,优化施肥结构,大力发展配方肥、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改进施肥方式,推广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力争到2020年,把过量使用的化肥降下来,实现零增长,促进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二是着力提升耕地质量。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以土壤酸化、盐渍化、潜育化、养分非均衡化、耕作层浅等突出问题为导向,以高标准农田工程建成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区、耕地质量问题突出区为重点,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确定高效适用技术模式,对主要障碍因子进行定向改良,综合施策,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三是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管控。在调查监测的基础上,建立产地环境质量档案,开展污染分级与监测管理。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攻关,对已知污染的区域先行开展研究示范,建立综合防治示范试点,研究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的关键技术,为大面积治理提供修复治理经验,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
强化耕地质量红线管理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赵永志
我们都知道,耕地质量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所以国家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把耕地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并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习总书记强调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如何落实,就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政策保障、技术保障、工作机制保障等等。《耕地质量等级》的发布与实施,虽只是一项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只是诸多保障因素中的一部分。但是,却为全国耕地质量科学评价提供了综合性的标尺,有利于摸清家底并及时了解掌握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有利于科学评价与预警监测,有利于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作责任制落实,有利于推动耕地质量红线管理战略实施。
作为《耕地质量等级》标准的制定参加者与实施者,我认为在标准出台后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加强宣贯。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充分认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心与紧迫感,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任务上升到影响全局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来对待与执行。开展标准培训,大力宣传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评价方法,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工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标准规范,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工作的开展。第二,要有科学思维。就是要以新发布的标准为指导,结合各区域特点制定科学工作方案,细化评价指标与细则,科学合理地做好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与预警,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生态安全水平。第三,要有创新思维。强化各行业、各产业体系之间的整合与融合,建立行政、科研、教学、推广与企业多元化联动与互动体系,通过不断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等措施,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第四,要以三严三实的作风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落地。工作中要发扬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制定并落实好相关考核指标,把落实耕地质量提升作为践行三严三实的明确责任和实实在在的事业担当,要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
河北将定期发布监测报告
河北省土壤肥料总站站长王贺军
开展耕地监测评价,制定落实保护提升措施,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是指导调整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藏粮于地战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保障。
20132014年,河北省在农业部种植业司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与河南、山东、山西协作完成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域耕地质量评价工作,建立了规范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建立了区域耕地质量主要性状分级指标,摸清了各等级耕地面积与分布以及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措施建议。2016年,首次开展了省级耕地资源资产编制试点工作,依据全省耕地地力评价数据与成果完成全省656.13万公顷耕地调查评价,查清了1-10等耕地面积、比例、分布详情,通过国家验收。此项成果,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耕地质量保护和永续利用耕地资源提供信息基础、监测预警和政策支持。
下一步,河北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建立覆盖全省主要土壤类型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依据《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耕地质量等级》标准,全面开展耕地质量建设管理调查评价,定期发布全省耕地质量监测报告、农产品主产区耕地肥力承载力报告和耕地质量等级公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同时,以耕地质量等级划定成果为基础,推动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实施有机肥替代、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质量修复等措施,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不断夯实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长远基础。
甘肃力争实现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甘肃省耕地质量建设管理总站站长崔增团
目前全国耕地质量评价及等级划分等相关标准均为行业标准,虽然各部门按照自己制订的标准对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划分,但由于各个行业标准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侧重点不同,不能全面反映耕地质量真实状况,形成的成果对于国家制定耕地质保护政策、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指导性不强,导致耕地保护工作比较散乱,目标不够明确,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出台耕地质量评价及等级划分的一部国家标准,来统一指导各项工作。
《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的出台,有助于耕地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有利于推动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对于促进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强化耕地保护、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甘肃来说,目前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中低产田比例大、退化严重、耕层有机质含量和补充耕地等级低。再加之,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将继续实施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区耕地休耕试点、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中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如何因地制宜的指导开展各项目工作,评价其工作成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的制订,将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技术方法和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进一步规范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工作,科学、真实的反映耕地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和耕地质量保护成效,将会有力地促进全省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工作,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探索有海南特色的评价体系
海南省土壤肥料总站站长吕烈武
此次《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的发布与实施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它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指标和方法,不仅有利于耕地保护制度的落实,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指导各地根据耕地质量状况,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为切实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海南省土肥站会同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海南大学、海南省农垦科学院等单位,采集土壤样品5万多个,汇集50多万条属性数据,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探索了一套具有海南特色的耕地地力汇总评价技术体系,申报了两个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同时,形成了众多科技成果:一是首次建立了海南省省级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二是完成了海南省省级耕地地力汇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三是建立了海南省省级耕地地力汇总评价参评点位属性数据库;四是制定了海南省省级耕地地力分级方案和海南省耕地地力等级并入农业部地力等级的统一转换模型。其成果为全省的粮食安全发展规划、农业体制增效、耕地保育与修复改良、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农业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海南绿色崛起的目标添砖加瓦。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组织技术人员学习耕地质量区域划分、指标确定、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流程等内容。同时,保证标准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同时结合《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的贯彻落实,加快推动海南省耕地质量监测网络、耕地质量基础数据库和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保障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